当《长安的荔枝》带着观众的期待上映,导演大鹏又一次站在了口碑的聚光灯下。从 2015 年《煎饼侠》狂揽 11 亿票房却深陷骂名,到如今被评价 “逐渐找到导演节奏”,这十年间,他像一个倔强的登山者,在争议的陡坡上反复攀爬,用一部部作品丈量着从 “流量导演” 到 “成熟创作者” 的距离。
大鹏的故事,始终带着一股 “小镇青年” 的韧劲。出生在吉林集安的他,17 岁前从未走出过那座三面环山的边城。家里开小饭馆时,他在灶台边弹吉他;父母下岗后,他在自家歌厅里唱 Beyond。第一次 “闯世界”,是带着 400 元钱南下,最终靠街头卖唱凑够返程路费 —— 这种对 “远方” 的执念,后来化作他北漂时的动力。在搜狐当编辑时,他每天摸黑上下班,把 800 元工资的一半用来租房;为了留住《大鹏嘚吧嘚》的机会,他写出策划案把自己的名字嵌进节目名,用 “标题党” 式的努力在互联网浪潮中站稳脚跟。
《屌丝男士》的爆火,让他从 “大鹏” 变成 “名人”,却也埋下了争议的种子。当他带着《煎饼侠》闯入电影圈,11 亿票房像一面放大镜,将 “草根逆袭” 的狂欢与 “内容粗糙” 的批评同时推到极致。有人说他 “只会玩梗”,有人骂他 “消费情怀”,而他只能在《缝纫机乐队》遇冷时,深夜发朋友圈恳求观众 “再爱一次”。那段时间,”努力” 成了贴在他身上的标签,像一张带着安慰意味的 “好人卡”,却也暗示着他尚未被认可的才华。
转折出现在《吉祥如意》。这部夹杂着纪录片与剧情片特质的作品,褪去了商业片的喧嚣,将镜头对准家乡的葬礼与亲情。当观众在影院为东北农村的烟火气落泪时,人们忽然发现,那个擅长搞笑的大鹏,原来藏着如此细腻的观察。此后的《保你平安》《热烈》,他在喜剧外壳下注入对小人物的共情,用 “市井气” 的温暖消解了早年作品的浮躁。有人说他终于 “找对了路”,但只有他自己知道,这条路上铺满了修改剧本的深夜、反复打磨的镜头,以及面对质疑时 “再试一次” 的勇气。
如今的《长安的荔枝》,是他第一次挑战古装题材。从职场小人物的挣扎,到古代官场的荒诞,他依然在讲述 “普通人的困境”,只是叙事的笔触愈发沉稳。有人仍在挑剔他的技巧,有人却已看到他作品里的真诚 —— 就像他自己说的,那些反复琢磨的眨眼与呼吸,或许观众未必察觉,却是他对抗不安的方式。
十年导演路,大鹏从未摆脱争议,却也从未停止生长。从被迫用 “努力” 证明自己,到享受创作中的 “计较”,这个从集安走出的青年,终究用自己的节奏,在电影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。至于《长安的荔枝》是否能成为 “爆款”,或许已不那么重要 —— 重要的是,那个曾在街边卖唱的少年,真的走到了海的另一边,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