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的褶皱里,总有些故事如深埋的琥珀,历经岁月淬炼仍散发着灼人的温度。8 月 25 日登陆央八与腾讯视频的电视剧《归队》,恰似一把钥匙,轻轻叩开了东北抗战那段尘封的民族秘史。这部由高满堂团队耗时两年打磨的作品,以 “真实” 为骨、“秘史” 为魂,在荧屏上勾勒出一幅白山黑水间的血色长卷,让观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到抗联战士滚烫的脉搏。

一、生存褶皱里的真实肌理
《归队》的开篇,便以 “牲口粪蛋找粮食” 的惊世一笔,撕开了战争年代最残酷的生存真相。当男主角在丛林边缘颤抖着掰开粪蛋,用积雪擦洗玉米粒时,镜头里的污垢与饥饿化作了最锋利的历史切片。这种 “以脏取真” 的叙事智慧,源自编剧团队深入东北抗联旧址的采风调研 —— 他们走访八十八国际旅后人,记录下无数被正史遗漏的生存密码。正如高满堂在创作《闯关东》时驱车 7000 公里采集民间记忆,《归队》中 “鞋底子藏烙饼” 的桥段,同样是对东北百姓 “裤裆藏麦子”“屁沟藏银子” 等民间智慧的艺术凝练。
这些看似粗粝的细节,实则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。当女主角在集中营外接过母亲藏在鞋中的烙饼时,镜头扫过她龟裂的手掌与母亲含泪的眼,将日军 “集团部落” 政策下的人性光辉,化作穿透时空的情感利刃。这种扎根泥土的真实,让《归队》区别于传统抗战剧的宏大叙事,转而在生存褶皱里探寻民族精神的火种。
二、民间记忆中的秘史拼图
如果说 “真实” 是《归队》的血肉,那么 “秘史” 便是其灵魂。剧中 “抬参斗匪” 的奇幻情节,实则源自长白山深处的民间传说 —— 百年前的采参人确实存在 “把头” 与 “边棍” 的暗语体系,而人参引发的血腥争斗,更是白山黑水间隐秘的生存法则。当男主角在丛林中救下 “哑巴” 时,看似突兀的设定实则暗藏玄机:在东北抗联的真实历史中,许多战士因长期潜伏而刻意隐匿身份,这种 “失语” 恰恰是秘史叙事的精妙注脚。
金矿矿难的情节,则将镜头对准了被正史遮蔽的黑暗角落。剧中工头制造塌方掩盖奴役真相的桥段,与《盲井》般的人性之恶形成互文,却又比虚构更触目惊心 —— 早在伪满时期,东北金矿便存在 “以命换钱” 的黑色产业链,这种民间记忆中的残酷现实,在《归队》中化作了抗联战士突围的血色背景。
三、群像叙事中的生命史诗
《归队》最动人之处,在于它让抗联战士从模糊的历史符号,化作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。当老山东带着战士们在雪地里刻下名字时,镜头扫过他们冻裂的手指与坚毅的眼神,将 “归队” 二字熔铸成信仰的图腾。这种群像叙事的魅力,源自编剧对 “平民史诗” 的执着追求 —— 正如高满堂在《闯关东》中让朱开山一家承载民族精神,《归队》里的田小贵、花儿、福庆等角色,同样在生死淬炼中完成了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。
剧中 “八棵松下的守望”“狼群夜袭” 等情节,看似充满戏剧张力,实则是东北抗联真实经历的艺术重构。历史档案记载,抗联战士曾在零下 40℃的林海中以树皮充饥,用雪水吞咽炒面,这种超越生理极限的生存状态,在剧中化作了 “吃粪蛋”“藏烙饼” 的具象表达。当周深用中俄双语唱响主题曲《归来》时,“摇曳的烛火”“雪落安详的地方” 等歌词,恰是对抗联精神最诗意的注脚。
四、历史褶皱里的精神回响
在娱乐至死的时代,《归队》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廉价的英雄主义,转而在历史的褶皱里打捞人性的微光。剧中 “哑巴” 最终开口说出的那句 “回家”,既是个体生命的觉醒,也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觉醒。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个体命运的创作手法,让观众在老山东们的突围中,看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在绝境中奋起的影子。
从白山黑水间的抗联传说,到荧屏上的艺术再现,《归队》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当我们在空调房里观看战士们啃食树皮时,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苦难与荣光,正化作荧屏上跃动的光斑,提醒我们:真正的英雄主义,从来不是高台上的振臂高呼,而是泥泞中匍匐前行时仍紧握的信仰。
这部剧的意义,或许正如东北抗联纪念馆里那句铭文:“死亡不是终结,遗忘才是真正的永别。” 当《归队》的镜头扫过长白山的皑皑白雪,那些在历史褶皱里沉睡的精魂,终将在观众的记忆中永远归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