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还没在30+的年纪,被《俗女养成记》里的陈嘉玲戳中过?这部拿下金钟奖、打破华视13年自制剧收视纪录的剧,两季豆瓣都飙到9.3分,根本不是靠狗血剧情撑场面,就是把一个普通女人的狼狈、迷茫和清醒,掰开揉碎了拍给你看——原来“俗女”的人生,不完美也能活得热气腾腾。
陈嘉玲,39岁,没房没车没存款,活成了很多人嘴里“不太成功”的样子。故事一开头就特别扎心:她去参加同学聚会,本来想看看大学时邋遢的前任混得怎么样,结果人家不仅逆袭成精英,还娶了美女作家老婆。一桌子人聊房价、聊孩子教育、聊投资理财,全是“成功人士”的话题,只有陈嘉玲插不上话,只能靠喝酒掩饰尴尬,最后喝大了还对着前任和他老婆口无遮拦,社死现场看得人脚趾抠地。
这场景是不是特眼熟?谁没在同学聚会上经历过这种“被比下去”的窘迫?你以为自己过得还行,一对比才发现,别人都在按“人生模板”走,只有自己还在原地打转。
再看陈嘉玲的工作,说好听是“董事长特助”,实际上就是24小时待命的“超级丫鬟”。老板的私生活要管,老板娘的无理取闹要哄,连老板和小三约会都要她去安排,简直是把“打工人的卑微”演活了。多少人每天上班,不也是干着远超职责范围的活,拿着不对等的工资,一边吐槽一边硬扛?
感情生活更像是“凑活过”。和男友江大荣恋爱四年、同居三年半,早就没了激情,活成了搭伙过日子的室友。有次两人特意打扮想搞点浪漫,结果陈嘉玲来大姨妈,男友立马转身去看电影,她也无所谓地回房翻杂志——这种“老夫老妻式的平淡”,戳中了多少长期恋爱中的人?
更让人窒息的是准婆婆的控制欲。试婚纱的时候,陈嘉玲看中的款式全被否决,婆婆非要选保守的“大家闺秀款”;生活里大小事,婆婆都要插一嘴。这时候陈嘉玲想起小时候的事:台北的姑姑回乡,嫌猪油不健康、口红太风尘,连西瓜都嫌难吃,奶奶却让妈妈忍耐;奶奶总觉得冰箱是万能的,把变质咸鱼给她做便当;舞伴阿姨带的菜包子里藏着蟑螂蛋,大人们为了面子硬说是菜籽,逼着她吞下去。
这些童年小事,看着好笑又心酸,却突然点醒了陈嘉玲:难道这辈子还要像妈妈、奶奶那样,为了别人的眼光忍耐?
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陈嘉玲,小时候被大人的“面子”绑架,长大了被社会的“成功标准”裹挟——30岁要结婚,35岁前要生娃,必须有房有车才算“过得好”。可《俗女养成记》最难得的,就是告诉我们:做个“俗女”没什么不好。
陈嘉玲后来的选择,没有变成“逆袭成精英”的爽文,而是坦然接受自己的普通:不想结婚就分手,不想做“丫鬟特助”就辞职,回到老家过自己想过的生活。她会迷茫,会犯错,会在深夜里emo,但也会在第二天醒来,该吃饭吃饭,该干活干活。
就像剧里说的:“这辈子其实很长,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,做梦又醒来;这辈子其实很短,短得你没时间再去讨厌自己,勉强自己。” 我们不用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,不用非要“成功”,只要不辜负自己,普通的人生也能有滋有味。
现在太多剧里的女主都是“大女主”,要么一路开挂,要么自带光环,可《俗女养成记》里的陈嘉玲,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,会尴尬、会委屈、会妥协,却也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清醒,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。这种真实感,比任何华丽的剧情都更有力量,也难怪它能豆瓣9.3分封神——因为它拍的不是别人的故事,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。
如果你也在为年龄焦虑,为生活迷茫,去看看《俗女养成记》吧,它会告诉你:做个“俗女”不可耻,好好爱自己,才是这辈子最该做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