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 月 27 日晚间,电视剧《归队》已更新至第 8 集。在对这部剧的首篇剧评里,我提到它 “以脏取真”,成功构建了生存的真实感。而看过这 8 集内容后,我对《归队》又有了新的感悟。这部剧蕴含着一种伟大的 “逆境道德”,这不仅是创作者良知的体现,更是《归队》与众不同之处。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,恰恰缺失了这种创作良知。


那么,何为 “逆境道德”?我们不妨先从 “顺境道德” 说起。在顺遂的生活环境中,人们很容易保持良好的道德品格。比如,当我们生活幸福时,遇到需要帮助的人,往往会乐于伸出援手,这便是顺境道德。能够在顺境中坚守人性的道德感,固然十分可贵,但相对而言,顺境道德较易达成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便是逆境道德。
我们不禁要问,当处于逆境时,我们还能否坚守做人的道德操守?观看《归队》前 8 集时,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。假如我是被日寇打散的抗联战士,能否在艰难的生存困境中,依然保持他们身上的高尚道德品格?又或者,当个人身处逆境,我能否坚守在顺境中秉持的道德情操?让我们结合《归队》中的故事情节来深入探讨。
老山东带着田小贵,成功逃出日寇的包围圈,却陷入了生存的绝境。随后,他们遇到了王义山带领的抬参人队伍。这支队伍遭遇诸多变故,几乎全员丧生。此时,同样饥肠辘辘、处于生存边缘的老山东和田小贵,面临着一个关乎 “逆境道德” 的抉择 —— 是否要将这些抬参人妥善安葬。
在东北的广袤丛林中,人死后若曝尸荒野,很快就会被野狗、野狼等野兽分食。所以,较为妥当的做法是挖坑将尸体掩埋,而这项工作自然落在了生者肩上。在顺境中,完成这项任务并不困难,但老山东他们身处逆境,饿着肚子,体力不支,甚至缺乏挖掘工具。


此时,角色们面临着是否坚守 “逆境道德” 的考验。老山东和田小贵选择了坚持,他们费力挖坑,将王义山等人埋葬,让逝者得以留下全尸。剧中,老山东有句台词:“爷们儿,只能挖这么深了,我们俩也尽力了。” 对于理解其中深意的观众来说,这场戏极具道德感染力。“爷们儿,我尽力了”,这句话传递出的信念,会让处于逆境的观众,也会受剧中角色的影响,努力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。
在《归队》第 8 集里,还有几场戏同样体现了对 “逆境道德” 的坚守。“人贩子” 小泥鳅恶有恶报,在丛林夜行时被一位山东好汉击毙。松林镇的警察上山抓捕山东好汉,在大阔枝的小酒馆里,山东好汉被五花大绑,准备享用人生的最后一顿酒,随后将被警察处决。
在接下来的情节中,大阔枝和高云虎这两个角色展现出了鲜明的 “逆境道德”。这位无名的山东好汉即将被行刑,此时他需要喝最后一碗酒、吃最后一口菜,但警察们无人愿意喂他。关键时刻,大阔枝挺身而出,承担起喂酒喂饭的责任。大阔枝作为一个在松林镇独自求生的女子,本身就处于逆境之中,然而她依然坚守着人性的道德情操。
此时的高云虎同样身处逆境,队伍被打散后,他躲在大阔枝的酒馆中谋求生存。但在 “安葬” 这位山东好汉时,高云虎坚守了自己的 “逆境道德”,答应将其抛入江水,并且说到做到。在逆境中,能够坚守 “言出必行” 的道德准则,这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。


《归队》的编剧高满堂先生,给予了大阔枝和高云虎坚守逆境道德的 “奖励”—— 山东好汉留下了金子。但在善良的人性面前,坚守逆境道德并非为了物质回报,而是出于个人的高尚情操和品性。一个道德纯粹的人,不会因顺境或逆境而改变自己的道德坚守,越是身处逆境,越能坚守底线、秉持原则,散发出人性的光辉。这正是《归队》带给观众的良知与触动。优秀的作品,往往能唤起观众内心最高尚的道德情感。《归队》通过对逆境道德的刻画,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充满深度与温度的剧集,让我们在感受那段艰苦历史的同时,也对人性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