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夏天的剧集市场,说好听点是“磕磕绊绊及格了”,说实在的,就是没达到预期。本来以为暑期档能早早迎来爆款引爆热度,结果直到8月中旬,《生万物》上线后才把话题和大盘拉起来,比往年晚了不止一点,整个行业都跟着捏了把汗。
先看最直观的大盘数据,前半段暑期档那叫一个冷清,播放量很难冲破2.3亿的低位。直到8月17号到22号,才终于有了起色,突破2.5亿,20号还冲到了2.7亿。这数据虽然让从业者松了口气,但跟前两年暑期档动不动就破3亿、还能持续稳住的盛况比,不管是体量还是续航能力,都只能算“刚及格”。
而这份“及格分”,大半得靠《生万物》撑着。这部剧连续好多天在云合剧集有效播放榜里占比超40%,收官那天更是占到46.1%,后期还经常单日播放量破亿,妥妥的暑期档“救市主”。除此之外,也就《子夜归》《锦月如歌》能贡献点力量,单日占比超10%,其他剧基本没掀起太大水花。
再说说“爆款数量”,今年夏天更是少得可怜。按云合数据算,热播期集均有效播放量能到4000万+的,目前就《藏海传》一部,《生万物》后续有望跟上;破3000万的只有《以法之名》《临江仙》《朝雪录》三部;2000万+的也没多少,像《书卷一梦》《扫毒风暴》这些,加起来也就几部。
更明显的是,头部剧的数据水位降了不少,跟以前的“全民爆款”标准差远了。而且“二八效应”越来越严重,能带动大盘的基本都是头部项目,《生万物》会员收官后,大盘直接掉回1.7-1.8亿,这差距看得人揪心。
以前靠古装、现偶这些流量题材就能撑起市场的日子,今年彻底不好使了。虽说今年暑期也有不少带创新元素的流量剧,比如玩“穿书”的《书卷一梦》、搞“双恨CP”的《临江仙》、加了女性互助的《朝雪录》,服化道和演员颜值也在线,口碑没怎么崩,但就是火不起来。
制片人都说了,这些创新都是“治标不治本”,没跳出流量剧的老框架,人物还是标签化,价值立意也停在表面。观众想要的是更彻底的改变,比如立体的人物、有深度的故事,可行业目前还没跟上这需求,自然出不了“一锤定音”的好作品。
不过今年夏天也不是全没亮点,现实题材的表现让人看到了新希望。除了《生万物》,《以法之名》《扫毒风暴》《利剑·玫瑰》都有不错的播放量,尤其是《以法之名》,前期市场冷清的时候,靠7.6的豆瓣高分硬生生打出翻身仗;《扫毒风暴》虽然没达到预期,但选题大胆、人物塑造亮眼,也稳住了基本盘。
现在观众就吃“落地”这一套,不管古装还是现代,服化道、人物都得贴近认知,让人能相信故事。现实题材刚好符合这点,容易让观众有共鸣。而且行业现在也愿意花时间磨剧本、做筹备,只要故事能引发价值共鸣,出圈的可能性就大。
当然,现实题材也有难点。观众对这类离自己近的题材要求更严,解读角度也多,比如《以法之名》被吐槽烂尾,《生万物》完结后也有各种争议,创作起来并不容易。所以现在做现实题材,都得琢磨怎么适配更多观众的口味,比如《生万物》就柔化了原作里的沉重部分,效果确实不错。
另外,男频剧也有新变化。今年暑期《藏海传》《凡人修仙传》表现挺好,而且现在的男频剧不再只盯着男性观众,而是面向全性别市场,靠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价值表达吸引观众,这也给内容创新提供了新思路。
今年暑期剧集市场是“希望与压力并存”。一方面,市场活性不够,能吸引观众的剧太少,这是长期消耗的结果;但另一方面,现实题材崛起、男频剧转型,行业的内容变革已经有了苗头。加上暑期发布的“21条”放宽了题材限制、鼓励精品创作,给了行业更多信心。
不过最终能不能抓住这些机会,还得看行业能不能做出有竞争力的内容。毕竟现在长视频的对手不只是同行,还有微短剧、游戏、直播这些抢用户时长的领域。接下来每部剧都得好好打磨,才能在冷清的大盘里争取到观众,让剧集市场从“及格”走向“优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