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 月 30 日,电影《猎狐・行动》在多家正版视频平台上线,再度引发大众关注。这部影片于今年清明节档期上映,由梁朝伟、段奕宏两大实力派演员主演,本应备受瞩目,然而其豆瓣评分仅 4.6 分,最终票房 8813.8 万元。在清明档期的激烈竞争中,这样的成绩虽不算太差,但与梁朝伟、段奕宏的演艺地位和号召力相比,却显得有些不尽人意。这部影片的失败,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剧本的薄弱。常言说得好,编剧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所在,编剧不行,整部影片的品质必然大打折扣。
近年来,电影行业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,即对编剧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,甚至在一些影片制作中,编剧这一关键工种近乎消失。不少影片由导演兼任编剧,即便不是亲自操刀,也是聘请非专业人士编写剧本,并且最终不给专业编剧署名,导演独自将编剧之名揽下。这种导演编剧一肩挑的模式,导致许多电影质量下滑,而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剧本的套路化。
《猎狐・行动》之所以值得深入探讨,并非仅仅因为它由梁朝伟主演,更在于其剧本的糟糕程度具有典型性。影片完全是套路化的创作,缺乏最基本的逻辑思考。在当下的院线电影市场中,这类影片几乎每月都有出现,暑期档的《捕风追影》便是同类型的失败之作。
这类套路化烂片有着固定的模式。它们往往构建简单的正反两派对立关系,随后让双方展开争斗。但由于编剧缺乏智慧与叙事逻辑,无法进行高级的情节设计,只能通过降低角色智商的方式来推动剧情发展,使那些幼稚的故事得以成立。同时,为了营造大片的假象,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特效打斗、枪战以及肉搏场景。
在影片结尾处,梁朝伟饰演的反派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,即将逃之夭夭,然而段奕宏饰演的主角却毫无预兆地出现在游艇上,反派瞬间被轻松抓捕,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冲突和悬念。这种降智的情节设置,完全抛弃了叙事逻辑,是这类烂片的通病。那么,为何这类影片要采用这种方式呢?因为尊重角色智商并进行符合逻辑的叙事,是专业编剧的工作。专业编剧在创作时,需要以真实世界为参照系,不能随意编造。而降低角色智商和抛弃叙事逻辑,则可以让创作者肆意发挥,随意拼凑情节,《猎狐・行动》和《捕风追影》等影片皆是如此。
此外,这类烂片必定会加入武打、枪战、追车等戏份,这就如同一块遮羞布。如果没有这些内容,影片的劣质将立刻暴露在观众面前。而一旦添加了这些元素,就像给阿 Q 戴上了帽子,试图掩盖其本质的缺陷,但这种掩盖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,对于懂行的影迷来说,这类影片的糟糕之处一目了然。只有那些观影经验较少的观众,才可能被其迷惑。
这类影片还有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常常邀请一位香港知名老演员参演,似乎认为越老越有号召力,比如成龙、梁朝伟等。在《猎狐・行动》中,梁朝伟的参演吸引了众多影迷走进影院。然而,观众观影后却发现,梁朝伟的戏份少得可怜,最多只能算客串。或许梁朝伟接戏时也未曾仔细研读剧本,以为自己是主角才欣然应允,结果拍摄完成后才发现戏份寥寥无几。
这类烂片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,就是缺乏写实能力。许多观众在看完《猎狐・行动》后,都不禁自嘲,本以为是一部反诈电影,没想到自己却像是遭遇了一场诈骗。这种胡编乱造的电影,根本无法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。正是这类影片的大量出现,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电影院失去了兴趣,导致电影市场的观众流失严重。
《猎狐・行动》的失败,不仅仅是一部影片的问题,它反映出电影行业对编剧重视不足、剧本创作套路化严重等深层次问题。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,未来电影市场或许还会涌现更多类似的失败作品,这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。